1.誤區
葡萄酒本是非常駁雜的一類商品,人們在選擇葡萄酒的時候,就會更加依賴腦子里少數能記住的幾個不太拗口的了。很多消費者只要看到酒標上有Lafite,Beychevelle等字樣或者Latour的小城堡Logo,就會安全感大增,買之而后快??傮w上,酒可信度確實更高,但如果過分迷信,不加分析的話,同樣會“撞你的腰”。比如,花同樣的價錢是買一瓶Lafite的副牌酒還是買一瓶波爾多四級酒莊的酒,就變成一個依靠你個人口味和消費用途等因素來綜合判斷的見仁見智的問題了,而不是單純以牌子的大小來取舍的。
2.年份誤區
1969,1975,1982,1997,2000,2005......下一個傳奇年份何時出現?所謂好年份,主要就是當年的天氣適合葡萄的生長和收成,從而為釀造的葡萄酒打下基礎,年份對于葡萄酒來說至關重要??墒?,世界如此之大,兩個產區的氣候怎么能一樣?比如1985年,法國炎熱的氣候使得葡萄成熟度非常高,被認為是一個不錯的年份,而同年的加州,收獲時節的大雨澆滅了酒廠的雄心壯志,但也有預見性的酒廠,如Kendall Jackson將收成時間提前,同樣收獲了一個好年份,所以1985年算不算是好年份呢?可見,單憑年份選酒是很有風險的,是找到好年份的酒后,再考量一下當年酒廠的收成情況,特別是買高價酒的時候。
3.評分誤區
有些人喜歡大談特談哪瓶酒被帕克打了高分,甚至會在買酒時向售貨員詢問某瓶酒的分數幾何,這些酒評家有一定的權威性,他們對酒的評價和打分對消費的指導意義不容忽視,但過分依賴就不可取了,酒評家不是精密的儀器,品酒打分時會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心情、個人偏好、身體狀況等。難怪帕克都承認會出現打分偏高或偏低,再比如,帕克和女酒評家羅賓遜對2003年是否是好年份的爭議也會讓人對他們的評分無所適從。從另外的角度講,這些酒評家就像給宮內秀女們畫像的畫師,他們既可以將一個資質平平的秀女描繪得脫胎換骨,成為人中之鳳;同樣也會將人間尤物貶得一無是處,難于翻身,不然也就沒有“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話了。
4.價格誤區
“一分錢一份貨”的傳統觀念也會影響著葡萄酒消費者。從品質上說,這些高價酒大多是,問題是你樂不樂意為其中的附加值買單。目前,高價酒已經成為品位和身份的象征了,一邊喝著1996年的木桐,一邊和朋友講講酒標的中國設計者古干,感覺確實不錯。大部分高價酒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但這種酒之外的享受是需要你買單的。曾經有個簡單的測試,把一瓶高價酒和其他普通酒放在一起讓十幾個一般消費者盲品,結果只有兩人發現了高價酒的卓爾不群,可見對于普通自用消費者來說,性價比應該是比較理性的選擇。
5.產地誤區
曾幾何時,法國就是葡萄酒的代名詞,隨著葡萄酒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意大利、西班牙也屬于葡萄酒的傳統產區,釀酒史和葡萄酒的品質可以和法國分庭抗禮,而美國、澳大利亞、智利等后起之秀也能釀出高質量的葡萄酒,正所謂“英雄莫問出處”。況且,葡萄酒生產也有了全球化的趨勢,一瓶葡萄酒,可能是用美國當地的黑品樂葡萄,釀酒師是從勃艮第請來的,而設備是德國造的。特別是一些大的葡萄酒生產商,像法國BPDR集團,在智利等很多都購買了酒莊實行本地化生產。